前沿 | 脑机接口技术新进展,机器可将人类思想转成文字!
机器居然能读懂人的思想,还可以直接转化为文字!科技的进步速度令人咂舌,这个消息是英国《每日邮报》3 月31日报道的。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可以解读人类思想的机器,该机器可分析人类思想,并将其立刻转换为文本。
准确的说它是一种神经假体,可以监测大脑活动。研究人员会给受试者听特定的词汇或者短语,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会把受试者的脑波纪录下来。
10 位受试者参与了研究,他们多次听 10 个预先录制的句子。系统将他们的脑波收集起来并做出分析。
研究人员表示,现在该系统还只能辨认出一些词汇,而且还停留在识别人们听到的词汇,不过他们有信心未来此系统可以读出人们的想法。
研究人员认为,未来该机器可帮助那些由于特殊情况而无法正常说话或行走的病人。该机器的准确率最低可达到 90%,它通过解释人类大脑中的辅音和元音来起作用。
当人类在大脑中组织一个句子时,该机器可记录并分析人类所使用的元音和辅音的组合,并根据神经信号来解释这些句子,实时翻译成文本。
该机器研究负责人大卫·摩西(David Moses)表示:“目前,还没有研究成果能证明,来自神经信号的句子可进行实时分类。考虑到该机器在这项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性能和扩张能力,我们有信心它有能力成为众望所归的语音假体设备平台”。
2008 年,比尔盖茨在接受 BBC 采访时曾表示:“人机互动模式在未来 5 年内将会有很大改观”,他预言电脑的键盘和鼠标将会在未来逐步会被更为自然、更具有直觉性的手段代替。
近年来脑电波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比尔盖茨的预言一点点变为现实。脑波控制技术(Mind-control Technology)这种听起来颇像“特异功能”的人机交互方式开始悄悄冒头。
这个技术最终能让人类变得像科幻大片里的人物那样拥有超能力,不用说话,只需在脑子里想一想,机器就能读懂,然后帮助人类完成任务。
脑电波控制技术听起来神乎其神,对于理科小白的人来说确实比较深奥。脑电波是在 19 世纪末由德国生物学家汉斯伯格发现的。
他观察到电鳗自体会产生电流,就觉得人体也必然有类似现象发生,就这样发现了人脑中微弱的电流。
但是脑电波的生理电位通常十分微弱,大约在 5~30μV 左右,属于 0.5~60Hz 的交流电信号。
可以这么说,你的脑电波反应了你的情绪,状态等一系列信息。在不同状态下,脑电波是不同的,而且只有在人脑死亡后才会停止。如果能够监测人的脑电波就能知道一系列信息。
人的大脑是由数以万计的针尖大小的神经交错构成的,神经相互作用时,脑电波模式就释放出这些神经元之间透露的思维信息。
不同的神经活动会产生不同的脑波模式,不同的脑波模式会发出不同频率的脑电波,从而表现为不同的大脑状态。
要知道人脑是机器精细复杂的结构,它平均每天产生 7 万个想法,思考的过程产生轻微的放电,放出的电通过脑电波技术(医学上称为脑电图)就可以测量得到。
不过,单个神经产生的脑电很难隔着头皮测量。因此,对情绪状态的判断是根据许多神经共同放电产生的集体神经活动得来。
最终,会有特定的设备算法来解读这些脑电波。当然,目前技术的水平还停留在读懂庞大信息流中情绪状态的层面,比如喜欢、不喜欢、专注等状态。
经过一个世纪的实验,神经系统科学领域的专家们已经定义了大脑中控制具体活动的部位,它叫做 FP1 区域。
人大脑前额处的皮质能够产生更高级的思维,人的情绪、精神状态及专注状态都受这个区域的控制。
正是因为大脑可以随状态而波动,并已被确定为集中在 FP1 区域,才使得人们对脑波的开发和运用不仅仅局限在医疗领域,把意念控制机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让人们可以获得神奇的体验。
这项技术的难点在于脑电波十分微弱,又隔着厚厚的头骨,所以极难捕捉到。它不像心电那样容易监测,脑电的强度比心电弱 1,000 倍。
脑波传感技术就又难了一些。因为这项技术应用时需要往患者头上抹一层厚厚的医用凝胶,这是为了提高传感器的导电性。
而大部分普通人家里都没有一间无任何照明和电子设备的房间,且大多数人也不愿意每次使用脑电波设备时都往头上涂一层湿乎乎的医用凝胶。
(参考来源:搜狐科技)